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种种迹象表明,该方案实际上是985、211的2.0版。国家拟按照“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两类统筹推进重点建设。首先基本保持政策的延续性,“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帽子”不摘,但身份要淡化、机制要创新。归并整合相关项目和专项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同时,适度开放,为非“211工程”高校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一是加大统筹整合力度。“985工程”高校纳入“一流大学建设”;“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整合为“一流学科建设”,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纳入“一流学科建设”。
二是实行适度开放。“一流学科建设”向非“211工程”高校适度开放,鼓励竞争。优先支持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优势突出的少量高校,经择优遴选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在具体操作上,统筹考虑一流学科建设结构布局,既要考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也要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三是强化学科建设为基础。一流大学必须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学科评价以权威性高、可比性强的国际、国内评价结果为依据,引导高校按照一流标准,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给予一流学科更大的自主权。
主要改革举措摘要:
突出绩效导向,强化激励约束,健全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良性机制。2015-2020年,实行总体规划、中期考核、整体评价。纳入建设范围的高校,围绕目标任务编制建设和改革方案,提出改革举措和具体任务,以及可考核的具体目标;改革和建设方案要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2017年进行中期考核,2020年进行整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放权与责任加压相结合。
1.建立“常态支持”机制
对经过重点建设成绩特别突出,若干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实行“常态支持”。
建立“分两步走”的一流大学“常态支持”机制,即:北大、清华自2015年起首先进行“常态支持”试点,深化综合改革;2020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再择优遴选若干所高校进行“常态支持”;2020年以后,“一流大学建设”将以“常态支持”高校为主体,进一步聚焦支持重点。
2.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
2020年以前,保持“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相对稳定,通过中期考核,在资金上进行动态调整。
2020年后,对“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分别进行总体评价,实行差别性支持政策。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建设成效差的少数高校和学科予以退出,不再给予后续支持;对于未进入“常态支持”范围且未退出的其他高校和学科,根据拨款制度、改革发展情况等研究制定继续支持和激励政策。
3.动态调整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财政投入与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2015-2017年,先确定这三年中央财政经费支持额度。2017年中期评价后,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后三年分校分学科的支持额度。
链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决心,揭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道路,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