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重大主页 |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重点建设双一流·建设 >  正文
唯“一流指标”论,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蔡三发(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玮  发布时间:2015-12-08 00:00:00 阅读:

自从前几年ESI这个评价工具被引进中国之后,一些大学似乎进入一种“打怪升级”的游戏模式,投入不少经费,片面地追求ESI的引用数量排名提升及进入ESI1%的学科领域数量——实际上这只是追求一流的某种表象,而不是追求一流的真正内涵。

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国务院的总体方案将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摆在了核心位置。这让人很容易回想起去年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发展道路各具特色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有过各种表述,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原主管JamilSalmi博士在《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一书中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有过生动描述。他认为人才汇聚(包括汇聚一流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资源丰富(拥有充足的公共预算、捐赠与资助、学费收入和研究基金)、有效治理(优秀的领导团队、追求一流的战略愿景、公平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追求卓越的文化等)是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三要素相互作用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产出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有效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如果采用JamilSalmi博士的观点,理解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似乎并不难,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选择与实施过程却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纵观历史上不同国家一流大学的崛起,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大学都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18世纪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学术环境,在变革和更新中坚持并发展卓越的传统,走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倡导学术和教学自由、以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很快发展成为当时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20世纪的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一批大学利用赠地运动、创办研究型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等不同发展机遇或发展模式迅速崛起,使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

跟着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无法发展成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虽然有显著的共同特征,但是却较难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QS大学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行榜和USNEWS大学排行榜等。这些大学排行榜虽然可以在学术声誉、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生师比和国际化等方面对大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比和排名,但是实际上还远远不能反映各个大学的综合实力与实际贡献,而且由于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与权重各不相同,导致同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中的名次差距有时十分悬殊,给社会大众带来许多迷惑和不解。 因此,剑桥大学原校长Alison Richard教授曾经说过:“大学排名有许多错误,因此并不能准确描述大学的综合质量,并反映一所大学是否比另一所大学优秀。”

大学排行榜可以让大学了解自身在一些可比性指标方面的表现与不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指标绝对不能反映出一所一流大学的综合水平、引领性贡献、个性及特色。如果按照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进行建设,东施效颦般地进行模仿,这样的大学是没有特色的,同时也是无法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近20年,我国不少大学受大学排行榜的影响相当大,存在一些片面追求排行榜中的各种指标增长的情况。以大学科研为例,从早几年追求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发表数量到近年来注重论文的引用量,而经常忽视科研的真正目的,这样结果是为了论文而论文,大学的相关排名看起来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是在重大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性成果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欠缺。自从前几年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这个评价工具被引进中国之后,一些大学似乎进入“打怪升级”的游戏模式,投入不少经费,片面地追求ESI的引用数量排名提升及进入ESI1%的学科领域数量,实际上这只是追求一流的某种表象,而不是追求一流的真正内涵。

同样的,由于大学排行榜这个无形指挥棒的存在,我国的大学存在着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不少学校随波逐流,纷纷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学生规模巨大、特色日益衰减的同质化大学。


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

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真正起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大学,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及各有关高校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道路,努力从特色走向一流,争取早日建成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近20年,我国在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创造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经验,有一定的特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向未来,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探索更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建议可以在创新、服务与传承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是创新,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科技发展领域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的最终竞争力来源于其所培养的人才,因此,要探索中国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一流大学建设的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创新科技发展领域,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科技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大学自己的发展特色,从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挑战,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其次是服务,要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以服务国家为导向,因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在服务国家中形成中国特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作出一流贡献、发挥重要作用。同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服务其所在的区域或者相关区域,通过有效的知识溢出或者技术转移,形成对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形成大学的发展特色以及区域的发展特色。

第三是传承,要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国优秀的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传承中国文化,繁荣中国文化,并形成中国文化的承载特色。同时,各有关大学一定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和大学文化等,坚持优良的传统特色,不断改革创新和追求卓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4 重庆大学发展规划处 All righrs reserver.渝ICP备05005762号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02327